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育教学    优秀教案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创建时间:2020-04-30 13:55
浏览量:0

2007-10-27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课

无锡市侨谊实验小学   执教者:韩文利

第一课时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标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放回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本故事叙述明白,文章通俗易懂,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通过体会具体的语言材料来理解文中蕴含的事理。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感悟,明白汤姆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鱼。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揭题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问的能力,是新课标地要求,因此,揭示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词语及标点,尝试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让学生一开始就抓住隐含在课题中的问题因素,激发学生解疑探究的内驱动力。

二、初读感知:

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是读书,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迫切需求,因此,在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初步交流,通过朗读,自己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哪些问题?让学生在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引向深入。

三、再读激疑:

学习是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当学生再度接触文本的时候,必然还会有疑问产生,因此,教学的第三环节,我继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将问题归整,如“这是一条怎样的鱼?”“为什么必须将这条鱼放掉?”“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等,这些问题成为引领学生继续探究课文的核心问题。

四、交流解疑:

仅有探究的欲望是远远不够,教给学生阅读解疑的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师生共同学习,解决 “这是一条怎样的鱼?” 这一问题之前,我就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读后思前,读前思后,读时注意关键的词语、句子甚至标点,交流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可以从对鱼竿的描写、对爸爸神态的描写、对大鲈鱼的直接描写等不同的角度体会鲈鱼的大,这样的感悟是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后真实的体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也就很好地发挥出来了。

第二课时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标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放回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本故事叙述明白,文章通俗易懂,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通过体会具体的语言材料来理解文中蕴含的事理。

第二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深入课文,用边读边想,读前想后,读后想前的方法解决其余问题,重点通过师生转换角色直接辩驳,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回忆学法: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第一教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是复习巩固已习得的知识技能,又因势导入课文,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明理: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问题是全文的核心问题,只有明晰了这个问题,学生才能对课文所蕴含事理有透彻理解。因此,在学生继续交流的过程中,我设计一个特定的场景:假如老师是汤姆,你们是汤姆的爸爸,该怎样说服汤姆放掉大鲈鱼呢?师生角色的转换,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捕捉说服的充分理由,在师生的一次次辩驳中让事理一步步清晰起来。

三、朗读悟情:

整个事件中,汤姆的心情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我设计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体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理。汤姆的人物形象也随着学生入情入理、声情并茂的朗读而丰满起来。

四、拓展延伸:

最后一节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外,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感受有了现实的基础,对课文所阐述的事理汇有更深入的理解。安排的拓展阅读《中彩那天》将学生的思维拉向更广阔的空间,使人文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更为紧密。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4、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感人的小故事。

2、个别学生读题,从课题中你读出问题了吗?

(“你”指谁?“这条鱼”是什么样的鱼?、谁要求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最后鱼放掉了吗?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感知:

1、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打开课文,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出示:夜幕初垂 汤姆  钓线 鱼钩 鱼竿 泛起  允许  从未见过

小心翼翼  涟漪  遵守  铭记

(要求学生读准生字音)

3、读了一遍课文,你能解决刚才提的哪些问题呢?

交流:课题为什么加引号? (课题用爸爸的话作题,所以加上引号。)

“你”指谁?(题中的“你”是指汤姆。)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事。)

三、再读激疑:

1、同学们读了一遍,不仅读准了文中生字,而且还解决了几个问题,真不简单。你能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

2、交流:你读出了那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要规定钓鲈鱼的时间?爸爸看到儿子钓到了鱼,十分高兴,为什么还要汤姆把鱼放掉?)

3、同学们从课题到课文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同学们比较关注的是这三个问题:

(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 最后鱼放掉了吗?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来学习课文。

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划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5、小组交流: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在小组了说说自己的看法。

四、交流解疑:

交流第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拖、哇!”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

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一次想象)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 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小结:同学认认真真地读了课文,通过小组同学的帮助,我们顺利的解决了第一问题,看来问的答案真的都在课文中呢!还有些问题一定难不到我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1、指导书写:垂(注意笔顺,横间距相等,中间一横最长。)

2、字形辨析:竿——杆   钓——钩  未——末

学生课堂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词:

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

2、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出什么?

(汤姆的钓鱼水平很高,作者的词汇很丰富、用词十分准确)

二、继续交流自学情况:(课文第三段)

1、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滥捕滥杀,政府对有些鱼种都规定休鱼期,在休鱼期内,不得捕捞该种鱼类。)

(2) 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态度坚决,斩钉截铁,理解“必须”)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 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板书:很不情愿理解词语“允许、必须”。指导读好这句话。

2、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

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

a虽然鱼很大,离开允许钓鲈鱼的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 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 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 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二次想象)

(6) 再读课文5-12自然段: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为什么爸爸的话语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

理解“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汤姆虽然有些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的话给他深刻的教育。)

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2)    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老师注意到,文中有许多描写汤姆心情变化的句子,你读读这些句子,能体会到什么?(出示课后4句话)

2、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拓展阅读:《中彩那天》

文中的爸爸中了彩,为什么不高兴?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那么做?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吗?

六、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18、“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惊喜 → 很不情愿

爸爸: 赞赏 → 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评课

顾美云

第一课时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课文叙事清楚,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怎样使学生感悟汤姆的心理变化,理解父亲话语的含义,从而产生体验、受到教育呢?

教学中,韩老师以读为本,以问题贯穿全课,努力使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探究感悟的过程,成为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设性阅读能力的过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从两个方面创设问题的情境:一是根据课题质疑,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及标点提出问题(如“你”指谁?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最后鱼放掉了吗?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二是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相机自行解决了有关问题后,再读课文,继续质疑。老师问:“你读出了哪些不懂的问题?”这时学生又提出不少问题。教师就把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纳出三个大家都关注的问题:“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于是,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就锁定在研究第一个问题上: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问题提出后,阅读目标清楚明确。学生联系全文,朗读、体会、理解、吸收,给学生思维留了一些“空白”,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提高了学生的感受力。

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师生互动,研读解决了学生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汤姆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第二课时的教学则围绕本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组织教学活动。

这堂课教学有三个特点:

一、创设特定场景,思辨练说。

老师一改过去问答式教学的弊端——,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以汤姆爸爸的身份,说服老师扮作的汤姆“放下大鲈鱼”的过程中,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道理内化为说服汤姆的理由,较好地在体现学生是阅读活动的实践者,是运用语言的实践者,同时,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汤姆从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到放掉鱼“叹了口气”的心情变化过程写得真实生动。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以自己读,以独立思考为本,给足时间让学生读顺、读好,理解地读,感悟地读。在一遍遍充满情感的朗读中,在融进学生自己生活经验的感受中理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提出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较好地体现了自主读书的阅读过程。

三、比较阅读,升华情感。

在学生各自畅谈了对爸爸教育汤姆“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话的理解后,教学最后安排了拓展阅读《中彩那天》。设计意图非常清楚,一是进行比较阅读,学习一则新故事;二是从爸爸高尚的行动中升华对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的认识。

我想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韩老师的追求,也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