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技术研究

中外比较: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与目的

创建时间:2020-04-30 13:58:38
来源:无锡市梁溪区辅侨实验小学

2007-05-10

一、双语教育界定的中外比较

(一)国外双语教育的界定

“双语教育”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迄今为止,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不下几十种。综观各种双语教育的界定,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

●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按此标准,我国学校开设外语课程也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

●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按此标准,我国学校开设外语课程又不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

(二)我国双语教学的界定

比较而言,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比较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即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因此,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大都采用“bilingual education(双语教育)”或“bilingual schooling(双语学校教育)”的提法,很少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目前,我国较多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在汉译英时,我国学者通常把它译成 “bilingual teaching”或“ bilingual instruction”。在外国人眼里,这种译法多少显得有些别扭或牵强。不过,我国目前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譬如:

●尊重约定俗成的提法。目前,我国学校、教师、学生、文件、论文和报刊已经普遍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这已经成为大家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提法。

●注意“教育”与“教学”的区别。长期以来,我国(尤其在教育界)非常强调“教育”和“教学”两个概念的差别。教育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教学指的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所组成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不难理解:教育的活动范围比教学的活动范围广泛得多;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呈主从关系,教学从属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指课堂层面上的双语教学活动,而不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层面上的双语教育活动。因此在我国,如同教学不等同于教育一样,双语教学同样也不等同于双语教育。

●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区别开来。目前,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约6000万人,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新疆地区实施的维吾尔族语/汉语的双语教育、青藏高原实施的藏语/汉语的双语教育、蒙古地区实施的蒙语/汉语教育、吉林省延边地区实施的朝鲜语/汉语的双语教育。

●与国外实施的双语教育区别开来。国外实施双语教育和我国实施双语教学在属性、背景、目的、师资、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差异。

二、双语教育属性的中外比较

双语教育的属性大体可以分为添加性双语教育和缩减性双语教育两种类型。

(一)添加性双语教育

添加性双语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采用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而是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其目的不是准备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成为双语人才。因此,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继续使用他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譬如,加拿大在英语学生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育,以第二语言法语作为教学语言,其目的是追求多元,建立理想的双语制度和双元文化,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和法语两门语言,成为英/法双语人才,但是允许学生继续使用英语。

(二)缩减性双语教育

缩减性双语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采用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而是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其目的是准备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譬如,美国对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实施双语教育,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其任务是过渡和同化,用统一的英语替代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帮助少数民族语言学生顺利接受英语教育,尽快融入美国的主流语言、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

(三)我国双语教学的属性

严格地说,我国双语教学具有明显的添加性双语教育的特征。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汉语)。

不言而喻,我国实施双语教学既不是为了替代汉语,也不是为了降低汉语的地位。我们不但要继续学生使用汉语,而且要继续加强汉语的学习。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英语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也没有必要把英语作为其他所有学科的教学语言。

(四)捍卫汉语的纯洁、健康和规范

前一时期,我国少数学校曾经开设了双语语文课,用英语讲授语文课。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这种做法与我国实施双语教学实验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它必然导致汉语地位的降低和汉语学科的损伤。

语言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它与民族和社会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离开民族和社会,就无所谓语言;没有语言,民族和社会也难以存在和发展。任何国家都把语言奉为立国之本,任何民族都把语言视为民族的象征、民族的符号、民族的旗帜和民族的灵魂。英国谚语说:“即使脱离英国,也不想脱离莎士比亚。”[1]日本文化教育学家岸根卓郎指出:“丢弃母语,就是通往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2]法国作家都德发表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鸣,并长期列入我国的语文教材。其原因在于,文中那位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中告诉他们的学生: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只要法语还在,法国就不会灭亡。”

其实,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美丽的,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联,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都会热爱自己的语言。汉语是我国的母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是我们人际交往、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我们实施双语教学务必避免语文学科的损伤,必须坚定地捍卫汉语的纯洁、健康和规范。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为我们树立重视祖国语言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光辉典范,他们的讲话、著作和文章充分表现了他们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丧失了汉语将是怎么一幅可怕的景象: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将逐渐消失,中华大地将沦落为一片文化沙漠,《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将成为考古学家才能读懂的“甲骨文”,外来文化势必泛滥成灾。

三、双语教育目的的中外比较

(一)国外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

国外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双语人才或追求共同语言,而且大多源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等社会和政治需要,甚至基于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分裂的考虑。

1.加拿大

加拿大发展双语教育的高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魁北克等地的民族主义运动和分离倾向。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英国文化与法兰西文化共存的社会,约80%左右的人口使用英语,20%左右的人口使用法语。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大量英语移民的增加,法语和法兰西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许多地区的法语人口面临着迅速被同化的境地。法语家庭的子女无法获得学习法语的机会,被迫接受英语教育。据1977年的统计,西部4省法裔人口占总人口的5.8%,而以法语作为母语的人仅有3.1%,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说法语的人口仅有1.6%。即使在魁北克省,尽管80%的居民说法语,许多居民甚至只会说法语而不会说英语,但是法语一直屈居英语之下。这种状况最终导致了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和分离倾向的加剧,甚至出现了争取独立的呼声。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进入最为动荡的年代,被誉为“无声革命”或“温和革命”时期。这场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和加强法语和法兰西文化的地位。

1969年,以特鲁多为首的加拿大联邦政府顺应形势的发展,为了平息普遍的不满情绪,缓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各党派的支持下,通过了《官方语言法》,宣布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在联邦文官系统、皇家机构和联邦法院,法语和英语被同时使用,并获得完全相等的权利和地位。联邦政府要求全体公务员掌握英语和法语两种官方语言,熟练应用英语和法语的双语人才享有进入联邦政府部门工作的优先权。此后,大批英/法双语人才(绝大多数来自法语地区)进入加拿大公务系统,为联邦事业作出他们的贡献。除此以外,联邦政府明确表示,将加强学校的法语教育。

事实上,加拿大双语教育早已有之。但是,以往的双语教育主要基于某些地区、某些群体或某些个人的需求,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官方语言法》公开宣布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这表明,双语教育开始成为加拿大的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双语教育已经上升为加拿大社会和国家的需求。

作为一项强制性的教育任务,学校实施双语教育很快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在政策、财力、物力、人力等诸多方面获得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美国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面对众多不同的种族群体和种族语言,学校扮演了同化移民的“熔炉”角色,成为塑造“真正美国人”的理想场所。他们要求所有学生接受相同的英语教育,培养学生掌握英语、使用英语和热爱英语,赋予学生自力更生、乐观主义、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精神,造就学生坚韧、创新、自信和勇于挑战的个性,向学生反复灌输爱国主义的原则,要求他们热爱和尊重美国的理想、美国的历史、美国的未来、美国的主流语言和主流文化,最终把他们改造成地道的美国公民。

其实,所谓“熔炉”,就是“同化”的代名词。他们认为,统一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态度、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共同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和经济理想。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提高了国民凝聚力,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加速形成一个健康的、统一的、和谐的国家。

在美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双语教育始终被认为是帮助移民过渡和融入美国主流语言、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的重要途径。

早在1917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号召说:“我们必须拥有旗帜,但只拥有一面旗帜。我们必须拥有语言,但只拥有一种语言。那必须是独立宣言的语言、华盛顿告别演说的语言、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以及第二次就职演说的语言。共和国的奠基者把这种语言和文化传到我们手里,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反对或者用任何欧洲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取代这种语言和文化的企图。我们国家的伟大取决于迅速地同化我们欢迎的外来人。任何试图阻碍同化过程的势力都是与我们国家最高利益敌对的势力。”[3]

(二)我国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

客观地说,我国目前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源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的需要,更不是基于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分裂的考虑,其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双语人才,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1.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却不明显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外语,始终把语文、数学、外语作为三大核心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但是,我国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却不明显。“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的外语学习,却不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4]老百姓的感觉和说法是:培养了大批“英语哑巴”和“英语聋子”。

即便名牌大学高材生的英语水平也不容乐观。2001年6月12日,文汇报报道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咱说英语,老外不懂》。报道说:2000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杰克. 基尔比访问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讲演以后特地给大学生们留下了自由提问的时间。其中,一名大学生站起来用英语问了一个专业问题,但是基尔比听后却一头雾水,台下其他师生也不知所云,这位学生不得不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最后基尔比不得不一脸尴尬地求助于翻译,翻译费了好大的劲才弄明白这个学生提问的问题。另一位学生事先已经把要问的问题写在了笔记本上,但是开口以后,基尔比也还是一脸茫然。最终,主持人不得不要求学生一律用中文提问。该校在场的一名老教授连连摇头:“这些学生平时都算是班里的优等生,可是没想到英语的表达能力这么差。”

《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22日报道说:清华大学曾进行了一次测试,许多通过公共英语6级的学生读专业书,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仍然有困难。我在华东师范大学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教育学科的专业英语,选用“原汁原味”的专业文献,列出生词和词组表,为难句、长句提供注释或参考译文,许多学生仍然感到十分吃力,其中包括一些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和原先的英语教师。复旦、交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说英语老外听不懂,读专业文献有困难,其他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2.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

目前,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开设外语课程时,都不约而同地首选英语,或者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语/英语双语教育。可谓殊途同归,英雄所见略同。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通用语言。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汉语学习,确保汉语的纯洁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承认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现实。正如David Crystal在《英语即全球通用语言》一书所说的那样:“人们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烈愿望,已经在国际范围内营造了一个极为重视知识与科研的氛围。任何一种语言,处在这样一个爆炸性氛围的中心,都会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一个全球性地位,而英语正是恰逢其时其地的这样一种语言。”[5]承认不承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这是目前的现实决定的,而不是感情可以决定的。正如这本书的作者说的:“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们对此是无可奈何的”。[6]

最近有人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但英语只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若干国际通用语言之一,而不是唯一的通用语。”“今天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将会有一批世界性的通用语出现,而英语只是其中之一”。[7]

这里,请允许我引用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在上海教育电视台讲演中的一段话表明我观点:“因为世界是多极化的,所以有人认为语言也是多极化的。英语在20世纪是强势语言,有人说在21世纪,英语要没落,会群雄并立,战国时代将要到来,我不太相信。有人引用拉丁语分裂成各种民族语言的历史,因此说英语也会如此,我认为不会。”[8]

3.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反观20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重心从欧洲逐渐地移向美国。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传播方式从来就是从点到面、从中心向边缘带地扩散,而不是从面到点,更不是从边缘地带向中心扩散。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和欧洲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方面将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必须加强英语学习,才能够较快地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

目前,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软件大国,科技人员总数仅次于美国而居全球第二,其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出口以年均35%的高速度增长。最近,印度公开宣称:在五年内夺取中国软件半数份额。2002年9月9日《北京晨报》报道:日前,印度“软件大鳄”班加罗尔软件园组织了一大批“重磅”来到中关村软件园。他们乐观地估计,登陆中国后的4到5年,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印度软件会达到40亿美元,这相当于目前国内软件销售额的近一半……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英语纯熟。这是印度发展高科技的一大优势。这个鲜活的实例提醒我们,外语教育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4.满足地方未来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乍一看,双语教学似乎出现了“捷报频传,四面开花”的局面,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双语教学主要分布在上述的“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就地区而言,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等沿海地区或东部地区;就城乡而言,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大连、青岛、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

由此可见,我国双语教学首先出现在并且主要分布在发展较快的、比较富裕的、国际交往比较频繁的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大中城市,这是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区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以上海为例。上海在21世纪初期的定位是,加快建设成为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为中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未来5年至10年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是:每两天就有一个国际性会议召开;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半数市民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每天有13万旅客从天上“着陆”;每年入境游客要占本地人口数量的40%;平均每位居民一天能赚12美元,等等。能否确保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这直接关系到上海能否达到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

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全面加强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目前,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应对蓝领工作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而且要应对白领工作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白领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初露端倪。据专家预测,2010年前后将出现大规模的白领全球化的浪潮。为此,上海必须从现在开始,在制度、政策、环境、人才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其中包括足够的双语专业人才、良好的双语教育环境等。

5.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前,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谋求“高薪”职业都离不开一定的外语水平。过去人们常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人们常说“掌握英语和计算机,走遍天下都不怕。”尽管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是英语已经成为非常昂贵的知识,甚至成了非常昂贵的商品,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英语培训已经成为一个经济热点,成为一种产业。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或谋求“高薪”职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得不在英语方面追加投资。这不能不说是学校英语教育的一场悲哀。

2001年底,上海市教委顺应城市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上海高中毕业生一门外语要基本过关,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上海对外语教育和外语人才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

第一,提前开设英语课。从2001学年起,从小学一年级起逐步全面开设英语课,小学毕业生至少掌握1000个英语单词。初中毕业生至少掌握3000个英语单词,高中毕业生累计掌握5000个左右的英语单词,优秀毕业生争取达到掌握6000-7000个英语单词。

第二,上海开展双语教学试验,营造英语教学环境,积极创设条件在全市创建100所双语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2]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 全球教育展望,2003,(2).

[3]Colin Baker, 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P.154,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4]李岚清副总理关于外语教学改革的讲话[N].文汇报,1996-09.

[5][6][7]范东生.如何看待今天英语的通用语地位[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0).

[8]陆谷孙.英语的学习、翻译与文化修养[N].文汇报,200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