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优秀教案

《寓言两则》

创建时间:2020-04-30 13:55:56
来源:无锡市梁溪区辅侨实验小学

2007-10-27

《寓言两则》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通过两则寓言故事,分别说明了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和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怎样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作琐碎的分析,重在让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读中感悟。开拓他们的思维路径,发展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重视了整体把握、扶放结合,拓展延伸。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是两则寓言。学生在前几册课文中,对这种文体已有接触。初步知道寓言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怎样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寓言,学习寓言呢?我作了这样的整体设计:首先从学生已知的寓言入题,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寓言故事吗?平时你们看过哪些寓言故事?” 这样的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中,我对两则寓言的教学作了不同的处理:第一则重点感悟,让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词句去把握整个故事,从而比较清楚地了解了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第二则放手自学,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在读故事中明事理。在这基础上,再通过两则寓言的对照比较,概括总结出寓言写法上的特点,顺势让学生听补充扩展的录音故事,独立把握一则新寓言的寓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寓言教学的过程。

二、扶放结合:

因为是两则寓言,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一则。教学第一则寓言,抓住农夫怎样揠苗助长这一重点段落,紧紧扣住“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关键词语,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去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用词的准确,领悟“揠苗助长”中农夫的“傻”,从而很自然地悟出了寓意。教师在引导中,渗透寓言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了第一则寓言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二则寓言,有了学习第一则的前提,学生就能比较有效地去自读自悟,去合作学习,实现语言的内化,把握故事的内容,理解寓意。

三、拓展延伸:

在学习课文中两则寓言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文本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听一则寓言的录音故事,在听的过程中,既要听懂故事,又要能听懂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寓言这种文体,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概括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注意尊重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不仅解读文本,而且努力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的目的。

《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寓(yù)言

2、寓言。同学们,你们喜欢寓言故事吗?平时你们看过哪些寓言故事?

3、看来大家都喜欢寓言故事,你们为什么喜欢呢?

(板书:故事    道理)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板书:两则 zé 这个两则就告诉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故事)这两则寓言分别是:(板书:揠(yà)苗助长  郑(zhèng)人买履(lǚ))齐读,标好“揠”和“郑”“履”的读音,注意“郑”是后鼻音,把字音读准。“揠“就是指:“拔”,“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鞋。

5、齐读这两个词

二、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1、《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教师讲故事。(范读)

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读一读课文?(请打开课本)

2、你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故事讲了什么吗?

学生交流故事内容。评价指导:这个故事讲了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古时候宋国的一个农夫揠苗助长,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讲这农夫揠苗助长的情况?

A(出示第二段话)

指名读(2人)他是怎么做的?(一棵一棵,一直)

谁能表演表演?(学生表现累,抹汗,弯腰的动作)为什么这么演?

他累得:筋疲力尽

把农夫的做法读出来。个别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齐读。

B(出示第三第四段话)揠苗助长后农夫的心情如何?

课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出示词:兴致勃勃

农夫兴致勃勃说什么呢?出示一段话。

谁来读?评读。(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谁能加上动作再读一读?

最终的结果是禾苗枯死了。(齐)

假如,第二天他来到田里,看到枯死的禾苗,他会怎样?假如这时你就站在他旁边,你会怎么劝导他呢?(教师进行指导)

3、看来大家都明白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出示寓意

这个故事虽短小,但寓意却深刻,让我们有声有色地再来读一读这个寓言故事。

三、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

1、你觉得揠苗助长的这个农夫怎么样?(傻)

他“傻”在不懂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中的郑国人是否也跟这个农夫一样傻?请同学们自读第二则寓言。

2、傻在哪?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自读,小组交流。

大组交流:

傻在不该:量尺码

拿尺码

信尺码不信脚    

出示最后一句话

谁能读好这个人说的话?你觉得他读得好吗?

“宁可……也不……”

个别读,他相信的是脚,所以读的时候应该强调前面一部分。齐读

(你看他理由多充分)引出:振振有词 

郑国人在买鞋,你也在买鞋,你会怎么开导他?

(揭示寓意: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硬套)

3、我们一齐来读第二则寓言。

四、比较两则寓言,拓展一则寓言:

学完了这两则寓言,你发现这两则寓言有什么相似之处?

(做傻事;都是通过一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好好地听故事录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学了两则寓言,我们又听了一则寓言,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生字描红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巴望(        )焦急(        )振振有词(      )

小朋友,你会讲哪些寓言故事了?

把你会讲的寓言故事的题目写下来:

选择一、两个课后讲给同学、家长听,想一想你从这些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寓言两则》评课

周梦熊

《揠苗助长》和《郑人买履》是两则著名的古代寓言,分别说明了如果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和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守教条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各类课文总有自己的规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例文的学习,掌握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目的不在于学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语言、课文范例学习,获得一种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水平。《寓言两则》的教学就是按照“范例教学”法设计的。

一、进行“例”的导学。

教者首先指导学生领会“寓言”这类课文的特点:是一种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的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寓言这类文体的一般规律,然后根据这一规律指导学生“读”、“说”、“演”,充分理解故事内容。“读”,教者抓住关键词语导读,读出感情;“说”,教者给了“谁?”、“干什么?”、“结果怎样?”这样一个提纲,让学生说得既简单又完整;“演”,教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如“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认真体会,演出真情。最后教者又让学生“你会怎样劝说这位农夫”,很自然地得出寓意。这一切体现了教者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者的主导作用,教者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做好“类”的迁移。

通过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的“例”的教学,教者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寓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这就是进行“类”的迁移了。在学习过程中,教者仍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形式,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了生动和乐趣,形成了主动、生动和互动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学习第一则寓言的“例”作为“一”,很自然地具备“反三”的能力,对《郑人买履》这则寓言自读自悟,把握了故事内容,理解了寓意,实现了语言的内化。

“举一”的目的是为了“反三”,掌握了学习寓言的规律是为了学懂更多的寓言,为此教者并不满足对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的学习,而是做了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听了一则寓言故事,要求学生既要听懂故事内容,又要明白故事里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样既巩固了习得的学习寓言的方法,又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多的寓言打下基础。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关键的环节是对范例的把握,教者研究了范例的基础性、典型性与代表性,引导好“例”的学习,做好“类”的迁移,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有了这样较强的意识和扎实的训练,就很明显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